六个关键词读懂重庆民政“十四五”开局
来源: | 作者:ccece | 发布时间: 1074天前 | 1326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十四五”开局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围绕“1365”总体思路,统筹抓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实现民政事业“十四五”良好开局。今天,小政用六个关键词为你解读——


关键词一
图片
图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政治建设抓细抓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社区”宣讲800余场次。全市民政系统“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把“两个确立”的政治成果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转化为履行民政职责、做好民政工作的实际行动。


二是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统一安排部署学、交流研讨深入学、整合资源系统学、走进现场体验学,切实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开展8项民政特色实践活动。中央党史学教办简报刊发我市关爱“一老一小”的举措和成效。


三是党建工作责任压紧压实。修订局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启动局系统第一轮巡察,政治生态向上向好。从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评选表彰一批“两优一先”,开展“七个一”红色专题教育,基层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持续提升。


关键词二
图片
图片
基本民生保障稳中有进


一是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巩固拓展。细化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条措施,出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将一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兜底范围,全市兜底保障困难群众23.92万人。


二是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36元、515元,城乡保障标准差距缩小到1:0.81,保障低保对象83.34万人。特困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27元,保障特困供养人员18.09万人。实施临时救助10.69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3.31亿元。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成效明显,新建(改扩建)6家救助机构,全年救助1.26万人次。


三是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深化落实《重庆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点举措》,“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受理救助申请4.6万件次,低收入人口信息数据库基本建成,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救在身边”。沙坪坝区“真情主动发现,呼唤你在哪里”被民政部评为2021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案例,并在全国推广;垫江县“党建+社会救助”纳入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


关键词三
图片
图片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抓治理。市委专题部署“1+10”基层治理调研,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市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市政府召开基层治理推进会,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抓实村(社区)换届选举,书记、主任“一肩挑”达98%,“两委”成员交叉任职达到58%,选出了政治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好班子,换出了心齐气顺劲足的好面貌。


二是突出“三治结合”抓治理。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构筑“三治结合”基层治理体系。完善自治组织下属委员会,成立社区个体商业行业自律组织,建立群众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机制。搭建“百姓会客厅”“民情茶馆”等议事协商平台,建立“协商会”“听证会”“评议会”协商制度,完善“社区组织议事”“一事一议”协商机制。推广“老马工作法”“莎姐工作室”“巴渝和事佬”,实现“大事不出乡镇,小事不出村居”。


三是推广“三事分流”抓治理。围绕厘清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居民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明确各自的职责边界,探索总结的“三事分流”工作机制,成为基层治理重要抓手。市政府出台“四张清单”,厘清政府、社区职责边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四是深化“五社联动”抓治理。坚持以融合发展、资源共享为核心,联需求、联资源、联服务,实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在市、区县成立基层治理基金会,在乡镇设立公益慈善基金,在社区设立阳光基金,破解基层治理中的资金和人员难题。完善基层治理服务平台,明确街道15000m²、社区3000m²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建立社区工作经费自然增长机制。构建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站(室)达3380个。培育社区社会组织8.2万个,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79个,吸纳664万名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评选“社会工作英才”“最美社会工作者”“最美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四
图片
图片
基本社会服务有力有效


一是未成年人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市、区县全面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未成年人保护实施意见,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活动,民政部门牵头建机制、定规则、制要点、抓调研,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健全机构孤儿成年后安置工作长效机制,6700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孤儿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区划地名管理稳妥推进。审核报批行政区划变更事项14件,《重庆市地名管理条例》通过市人大一审,113条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启动重庆地名文化展示馆建设,渝黔线、市内17条县级界线联检工作圆满完成,乡镇行政区域勘界试点不断深化。重庆地名工作在2022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三是社会事务管理不断优化。编制《重庆市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下放经营性公墓审批权限,殡葬领域有关专项整治取得实效。积极推进婚俗改革,民政部推广我市出台支持婚俗改革试点工作政策措施清单、推进婚姻管理服务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重庆成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首批试点城市,办理跨省登记1059对、全市通办6318对。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全面实现跨省通办。


关键词五
图片
图片
养老服务发展取得突破


一是齐抓共管推动发展。市委、市政府将养老服务纳入市级重点民生实事,纳入市级党政机关绩效考核加分项目,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养老服务工作汇报,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通报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各级民政部门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攻坚,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和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先后报道、刊发重庆养老服务经验做法,民政部印发重庆农村养老服务经验简报。


二是社区居家养老提质发展。广泛推行“机构建中心带站点进家庭”可持续社会化运作,支持养老机构等社会化企业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带动辖区6—1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延伸专业化服务到社区、进家庭,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136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1268个,基本形成街道社区“一网覆盖、一体服务”联网运营模式。目前,全市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社会化运营率分别为100%、83.5%,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普遍建立运营补贴制度。


三是农村养老服务加速发展。推进农村养老服务全覆盖,升级改造乡镇敬老院529家,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533个、设置村级互助养老点6138个,农村三级养老服务阵地正在形成。推进农村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工程,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47个、护理型床位3758张,实现有意愿入住失能特困人员“应护尽护”。推行农村“四有五助”互助养老模式,累计提供服务40余万次,基本实现“应助尽助”。


四是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探索推进公建民营改革,21个区县205家乡镇敬老院平均服务项目从13项增至46项,入住率从45.8%提高到68.3%。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引导养老机构品质化、标准化示范发展。


关键词六
图片
图片
管理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扎实有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两次启动民政服务机构封闭管理,守住“零感染”底线。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百日行动”,落地“日排查日报告日整治日清零”机制和“十条措施”,排查安全风险隐患937条,完成整改934条,整改率达 99.7%。


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流合作拓展深化。印发实施《2021年川渝民政合作重点任务清单》,举办“感党恩、聚民力、促双圈”川渝社会组织携手共唱“双城记”主题活动,民政合作走深走实。


三是民政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编制“1+4”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引领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完成中央和市委部署的改革试点任务12项,总结推广改革试点经验11个,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创新。出台深化新时代民政法治建设的实施意见,地名、慈善、养老立法有序推进,修订民政政处罚裁量权基准。编制实施智慧民政建设总体方案,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云平台基本建成。


源丨重庆市民政局
版权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